1. 建党百年纪录片中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国家认同建构(第一作者),《当代电视》,2021年第7期。
2. 新媒体时代的纪录片教育,《云南艺术学院学报》,2021年第3期。
3. 《中流击水》:历史叙事与审美表达(第一作者),《中国电视》,2021年第11期。
4. 中国纪录片品牌的开发与建设(第二作者),《新闻战线》,2021年第9期。
5. 美国区块链新闻平台的内容生产、运行模式和用户接受,《中国记者》,2021年第2期。
6. 人工智能写作意味着什么? ——人工智能时代的写作主体问题,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》,2021年第4期。
7. 2020年中国纪录片理论的发展状况与研究趋势,《中国电视》,2021年第2期。
8. 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纪录片的文化使命和审美观照,《中国电视》,2020年第7期。
9. 韩国中小学数字教科书的政策推进、开发出版及问题对策,《出版科学》,2020年第3期。
10. 个体美学、历史视野及理论资源——纪录片导演张以庆的创作研究,《教育传媒研究》,2020年第2期。
11. 日本放送协会(NHK)中国农民工题材纪录片研究(第一作者),《教育传媒研究》,2020年第5期。
12. 2019年中国纪录片理论的发展状况与研究趋势,《中国电视》,2020年第4期。
13. 2019年中国纪录片类型、传播与文化版图(第二作者),《当代电视》,2020年第4期。
14. 中国自然纪录片生态意识的生成、美学特质与传播功能(第一作者),《中国电视》,2020年第1期。
15. 军事宣传话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构(第一作者),《现代视听》,2020年第1期。
16. 韩国电影教育的发展现状(第二作者),收入《世界电影高等教育经验与前瞻》,中国电影出版社2020年版。
17. 养老题材纪录片的老年形象塑造及其多元价值诉求(第一作者),《云南艺术学院学报》,2020年第2期。
18. 《掬水月在手》:弱德之美与心灵史诗,《中华读书报》,2020年11月11日。
19. 冷战暴力下的非转向长期罪犯——以纪录片《送还》为分析材料,《贵州大学学报(艺术版)》,2019年第6期。
20. 日本NHK纪录片中的战败话语及其历史认知(第一作者),《日本研究》,2019年第3期。
21. 纪录片《风味人间》全案分析(第一作者),《文艺评论》,2019年第3期。
22. 2018年中国纪录片理论研究述评(第一作者),《中国电视》,2019年第2期。
23. “一带一路”题材纪录片的话语框架及其国家形象的建构(第一作者),《新疆艺术学院学报》,2019年第4期。
24. 阅兵话语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感召力(第一作者),《现代视听》,2019年第11期。
25. 2017年中国纪录片理论研究述评(第一作者),《中国电视》,2018年第5期。
26. 2017年中国纪录片作品研究报告(第二作者),《当代电视》,2018年第7期。
27. 中国科教电影新十年发展状况和创作特征(第一作者),《影博·影响》,2017年第5期(收入《探寻电影之美》,中国电影出版社2018年版)。
28. 2016年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研究报告(第一作者),《当代电视》,2017年第5期。
29. 2016年中国纪录片理论研究概述,《中国电视》,2017年第4期。
30. 日本NHK《美之壶》系列纪录片的视觉风格及审美意识(第一作者),《中国电视》,2017年第3期。
31. 多重话语空间下的中国形象:以纪录片为分析对象,《西南交通大学学报(社科版)》,2017年第2期。
32. 中美权力转移背景下的反战话语传播——纪录片《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》评析,《对外传播》,2017年第2期。
33. 2016年中国纪录片发展景观,《现代视听》,2017年第1期。
34. 2015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理论与批评发展概论,《中国电视》,2016年第7期。
35. 中国形象的权力话语与意义生成——以安东尼奥尼的《中国》为分析对象,《社会科学论坛》,2016年第9期。
36. 中国图书在韩国的出版现状和发展路径(第一作者),《出版科学》,2016年第6期(人大复印资料《出版业》2017年第2期全文转载)。
37. 天安门形象的多重话语分析:基于纪录片的考察,《贵州大学学报(艺术版)》,2016年第5期。
38. 西方涉华经济纪录片的话语分析,《关东学刊》,2016年第8期。
39. 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纪录片:目标、方法与传播效度,《对外传播》,2016年第5期。
40. 日本纪录片中的中国职工形象,《对外传播》,2016年第3期。
41. “他者化”中国的问题与出路:BBC纪录片《中国创造》引发的思考(第二作者),《对外传播》,2016年第8期。
42. 西藏形象的话语变迁:基于纪录片的考察,《现代视听》,2016年第4期。
43. 中国形象的域外生成——以国外影展中的中国民间纪录片为例,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》,2016年第1期。
44. 靖国神社问题的媒介内容分析——以日本NHK纪录片为例,《中国电视》,2015年第12期。
45. 多版本《西藏一年》与西藏形象的话语权利秩序,《对外传播》,2015年第10期(收入《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》,外文出版社2016年版)。
46. 日本NHK纪录片中的中国经济形象,《新闻界》,2015年第7期。
47. 自我精神与社会现实的对话生成,《中国作家(影视)》,2015年第5期。
48. 韩国纪录片中的中国崛起(第一作者),《社会观察》,2015年第11期。
49. 海外华人纪录片中的中国图景,《社会观察》,2015年第9期。
50. 艾滋病纪录片中的救赎与合谋,《社会观察》,2015年第8期。
51. 《战斗的士兵》中的日本侵华战争,《社会观察》,2015年第7期。
52. 纪录片中的三峡形象,《社会观察》,2015年第3期。
53. 2014年电视纪录片理论与批评发展概述,《中国电视》,2015年第3期。
54. 西方纪录片的政治传统:以1950年代之前为例,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,2014年12月24日。
55. 城市纪录片与天津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,《天津学术文库》(2014),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。
56. 日本遗孤的苦难表述与历史认知:以日本NHK纪录片为分析对象,《中国电视》,2014年第11期。
57. 追溯西方纪录片之源探索理论建构,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,2014年7月23日。
58. 2013年电视纪录片理论与批评研究发展概述,《中国电视》,2014年第3期。
59. 天津纪录片的文化资源以及对城市文化的影像传播,《现代视听》,2014年第5期。
60. 当前社会现实类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价值取向,《中国电视》,2013年第11期。
61. 域外纪录片的行旅体验与中国形象,《中国电视》,2013年第9期。
62. 外国纪录片与中国形象塑造,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,2013年3月6日。
63. 2012年中国纪录片理论与批评研究综述,《中国电视》,2013年第3期。
64. 中国纪录片的命名过程和称谓变化,《中国电视》,2012年第1期。
65. 纪录片拍摄对象的属性问题,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》,2012年第4期。
66. 纪录片的道德困境和伦理风险,《中国电视》,2012年第8期。
67. 民族、历史和文化的时代反思:一种纪录片精神资源,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,2011年1月18日。
68. 30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,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》,2011年第1期(人大复印资料《影视艺术》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)。
69. 怪异-真相-虚构——埃罗尔莫里斯纪录片的延续与变异,《中国电视》,2010年第4期。
70. 美国电视电影发展概述,《中国电视》,2009年第8期(人大复印资料《影视艺术》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)。
71. 纪录片栏目的定位及实现路径,《电视研究》,2009年第1期。
72. 纪录片摄影的行为机制,《现代视听》,2008年第4期。
73. 从科技传播看科技类电视节目的发展途径,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》,2008年第1期。
74. 人物文献纪录片的素材开发,《中国电视》,2007年第9期。
75. 纪录片同期录音的观念与方法,《现代电视技术》,2007年第7期。
76. 中国电视纪录片时空观念分析,《现代视听》,2007年第3期。
77. 纪录片限制性叙事视角分析,《现代视听》,2007年第1期。
78. “九七”回归时期香港电影的文化认同,《唐山学院学报》,2007年第1期。
79. 纪录片剪辑的观念与方法,《声屏经纬》,2007年第7~8期。
80. 栏目纪录片的故事化节目观,《山东视听》,2006年第5期。
81. 口述历史纪录片形态特征及文献价值观,《山东视听》,2006年第10期。
82. DV影像的存在名义与颠覆形式,《中国社会导刊》,2008年第3期。
83. 手持摄影发展简史,《DV@时代》,2008年第7期
84. 纪录片剪辑:被禁用的蒙太奇,《电视字幕(特技与动画)》,2008年第7期。
85. 电影的观看之道,《DV@时代》,2008年第7期
86. 80年代以来美国独立电影机制的转向,《DV@时代》,2008年第7期。
87. 纪录片的照明及简易灯具的使用,《DV@时代》,2008年第6期。
88. 纪录片创作教学的模块方法与核心要素,《DV@时代》,2008年第4期。
89. 短片拍摄的起点与终点,《DV@时代》,2008年第3期。
90. 小型摄制组的团队工作与动力学,《DV@时代》,2007年第12期。